中超冠军的最高荣誉奖杯,通常被称为火神杯,在其基座部分,按照惯例会镌刻上每年获胜者的名称。到目前为止,这个奖杯已经记录了17个赛季的冠军信息。在这段历史中,恒大俱乐部获得了8次联赛冠军,其名称被记录了8次。不过,在2011年至2016年这六年间,奖杯上标注的团队名称是“广州恒大”。而在2017年和2019年两次夺冠后,奖杯上则显示为“广州恒大淘宝”。此外,“山东鲁能”,在2006年、2008年、2010年,共计三次获得冠军。另外,“深圳健力宝”、“大连实德”、“长春亚泰”、“北京国安”、“上海上港”、“江苏苏宁”,这六支球队,也各自有过一次夺冠的记录。
获得奖杯并刻上名字,无疑是一个俱乐部的极大荣耀,也承载了那一年的深刻回忆。每当看到奖杯底座上的“深圳健力宝”,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当年意气风发的朱指导,以及那带着橙香和气泡的“中国魔水”;每当看到“大连实德”,就会从曾经的王首富一直联想到那个戴着眼镜的胖男人。如今,这两个名字已经湮没无闻,唯有奖杯上的铭文,才是他们曾经煊赫一时的确凿凭证。
更可惜的是,火神杯上其他的队名,也许也无法复原,即便他们再次夺魁。这些队伍都要更换称谓了。(“长春亚泰”和“北京国安”目前还没有结果,他们正通过调整股份结构的方法,来维持队名。)
名声用以彰显身份,此事关系重大。有位老友向我提起,早在2002年,他就听闻时任足协副主席张吉龙,外号龙哥,在某个投资集会上表示过,球队需要采用统一的非个性化名称。将近二十年过去了,我的那位朋友与龙哥,早已淡出公众视野,而中性命名,却在2021年初,以一种声势浩大或混乱不堪的方式推行开来。
长达近二十载光阴,国内各级足球队伍的名称始终未能实现中性化,唯有北京国安与河南建业,历经二十余载与近三十载时光,始终坚守本真,在支持者心目中愈发充满活力,究其原因,实乃国情使然——既有地域情感与历史渊源的维系,更有国内俱乐部难以仅凭市场运作维持运营的“职业困境”。因此,地区名称搭配公司名称的方案,是地方当局、商业主体以及支持者三方均能认可的安排,未必尽善尽美,然而必定蕴含其合乎情理的成分。
如今,中性名称开始推行,采取统一做法实施。涉及内容编号123,要求限期进行修正,否则新赛季将不允许登记。
依照足球进步规划,中性称谓的调整是具有策略性、逐步推行的妥善措施,然而,这种做法同中国多数优秀政策一样,时常遭遇执行偏差。足协以坚决果断的态度设定了明确时间表,在以牺牲精神切断公司与俱乐部关联的同时,也无意间斩断了众多俱乐部标识与支持者间的情感纽带。偶尔,肉体的苦楚,远远比不上心灵的煎熬那么猛烈和让人难以承受,因此,我们观察到,有大声叫嚷的,有放声大哭的,有屈膝跪地的……
但表面的喧闹,掩盖不了更实质的问题。
中性名称的最高目的,并非追求悦耳,更非注重美观,而是要促进俱乐部的进步,这难道不是吗?足球发展计划也清楚指出,借助名称的中性化调整,俱乐部能够在区域特色上达成股份的多元化,并且实现收入的独立掌控。
这就挺有意思了。1992年启动的中国俱乐部职业化,并非因为地方政府能负担职业队,而是由于财政压力,不得不寻求企业冠名支持,以此推动“体工大队”转型。近三十年光阴流转,“中性名”政策的实施,果真能确保俱乐部在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中,实现独立运营吗?
中性名,远不止更换一个称谓那么容易。它给中国足球界带来的变革,也绝非短短2020年和2021年之交的几个月内就能完全展现出来。可能需要数年,或许更长的时间,我们才能弄清楚中国足球俱乐部以及职业化该如何推进。说到底,这条道路真正考验的,并非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的水平,而是足球产业在中国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发展经营能力。
未来二十年,中超奖杯的基座上,将会有哪些球队的名字被铭刻上去?又有哪些队伍的名字,可能会逐渐被人们遗忘?现在纷纷更名为XX人、XX城、XX队的那些俱乐部NBA赛事网,能否像曾经的辽宁队那样长久存在下去,实在难以预料。